Tuesday, December 6, 2011

远近: 亨利•卢斯——“时代之父”及他的“美国世纪”



亨利•鲁滨逊•卢斯(Henry Robinson Luce,1898-1967,又译为 亨利•鲁滨逊•路思义)1898年4月3日出生于中国山东省蓬莱市,传教士之子,中国长大,毕业于耶鲁大学,先后创办了《时代周刊》 (TIME)、《财富》 (FORTUNE),《生活》 (LIFE),与《运动画刊》(SPORTS ILLUSTRATOR) 四大杂志,被称为“时代之父”,超过1/4的美国人阅读他的出版物,是近代美国最大、最有声望的杂志出版家。他的关于新闻报道的思想理念在美国及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许多人认为卢斯巧妙且成功地将他的美国价值观(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及基督教伦理融入他的事业。卢斯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主义的倡导者之一,主张由美国领导和改造世界。卢斯对中国充满感情,围绕他的几件有争议的事件多与中国有关。

童年及青年

亨利•卢斯出生于中国山东省蓬莱市,父亲亨利•温特斯•卢斯(Henry Winters Luce,又译为 亨利•温特斯•路思义)是北美长老会传教士,后来先后出任齐鲁大学与燕京大学的副校长(校长是司徒雷登);母亲伊丽莎白(Elizabeth Middleton)。老卢斯在耶鲁大学读书期间,决定将来去海外做传教士。耶鲁毕业后,老卢斯又去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神学, 相遇伊丽莎白, 并结婚。婚后,夫妻来到中国山东。 小卢斯是家中的长子, 他还有三个年龄相近的妹妹,全部出生于中国。老卢斯有语言天赋,去中国后很快学会了中文;伊丽莎白花了三年尽了很大努力但却学不会中文,据说这可能和她的先天听力弱 有关。 于是,伊丽莎白便承担起全部家庭事务。少年卢斯很聪明,也是家中的宠儿。1905年,父亲为了筹款支持山东基督教大学(齐鲁大学的前身),7岁的卢斯第一次随父亲访问美国,停留了大约一年。 在芝加哥,富人遗孀 南蒂.麦考密克(Nettie McCormick), 对年幼卢斯印象深刻,希望能收养并在美国抚养教育卢斯,被卢斯父亲拒绝。但南蒂.麦考密克仍然决定支持卢斯今后的教育费用。 在美国期间,卢斯生病。医生决定手术采取他的扁桃体,由于麻醉太早失去效果,手术进展不顺,手术后他得了结巴,他的性格也变得内向。10岁时,卢斯被送往中国内地会在山东省海滨城市烟台设立的寄宿学校。频繁的书信成了他和父母的主要交流工具。他在信中说,他讨厌学校,他非常的寂寞,学校生活像酷刑。 在此期间,他变得非常宗教, 11岁时他写道:“我觉得,我作为神的捡选之一,神肯定是在我身边”。后来,在山东的寄宿学校,卢斯和一个英国男孩成为好朋友。两个男孩决定开始自己的报纸。他自豪地写信给他的父母说:“我是主编”,报纸包括学校新闻,小说和诗歌,卢斯写社论和主要的文章。

1912年,中国的的政治局势变得动荡,卢斯被父母 送到英格兰学校学习一年。 1913年,卢斯15岁,他得到奖学金,开始了他的美国教育学习,学校是位于康涅狄格州的著名的寄宿学校 -霍奇基斯(Hotchkiss School )。 在学校,他的同学大多是富家子弟,卢斯对体育不感兴趣,不懂俚语。作为接受奖学金的条件,他必须做一些清洁工作。 因他的机灵及异域旅行探险的经历,卢斯逐渐地赢得其他男孩的尊重。他交了多个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朋友是,布瑞-海登 (Briton Hadden),来自纽约的银行家的儿子,二人后来成了创业伙伴。 卢斯 和海登二人的性格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二及。卢斯:严肃,勤奋好学,内向;海登:爱社交,性急,外向。高中毕业时,卢斯是班级学业第一,海登是班级演说家(class orator), 二人都去了耶鲁。在耶鲁,二人几乎重演了高中的故事。他们的同学,德怀特-麦克唐纳(dwight macdonald),未来的知名作家,评论家, 用了一系列对比词来描述二人: “卢斯/海登: 道德/不道德, 虔诚/世俗, 专注/不务正业, 资产阶级/波西米亚风格,忧郁/欢乐, 可靠/莫测, 慢/快,驯服/野性, 高效/辉煌, 体面/迷人, 天真/愤世嫉俗, 清教徒/享乐主义”。二人在耶鲁成为骷髅会成员。毕业时,卢斯学业是耶鲁当时有记录来第一,海登是学校报纸的董事长(board chairman),分别被同学选为最聪明的人 和最可能成功的人。

改变世界的出版家

他们耶鲁毕业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年夏天,他们应征入伍,任务是 帮助训练新兵及预备兵,二人对新兵的知识缺乏震惊。卢斯和海登认为,生动,有趣,和翔实的新闻杂志,可以使人们成为更好的公民。一个办杂志的主意.就这样开始酝酿了,后来这杂志在美国家喻户晓,并举世闻名。

战后,卢斯在多家新闻机构工作, 时间都不长, 最短的仅6周。1922年卢斯和海登又到一起,开始准备《时代周刊》的创刊。他们对杂志的目标,内容和风格上意见一致。目标是让普通的越来越忙的中产阶级得到精简和权威的资讯。内容分为22类, 包括新闻, 工商,宗教,医学,科技,等。风格上强调权威和时尚。卢斯和海登反复练习, 将一周的新闻浓缩为一小时的阅读量。他们从其他报纸和杂志中获得资讯,再以权威,精简 和时尚的风格写出来。 虽然他们对新闻报道,编辑和发行没有经验,但他们并不在意。他们认为读者需要的是对新闻的权威解释,他们可以满足。卢斯和海登用他们精心编制的模拟杂志, 从耶鲁同学及其父母处凑到82000美元。他们在曼哈顿租了廉价办公室,雇了一个帮手。 1923年3月 3日,《时代周刊》首期发行, 共卖了8600本,当年二人都是25岁。因二人都想做编辑, 但其中一人必须做发行,他们决定轮流。第一年,海登是编辑,卢斯做发行。第二年,海登做发行,却不成功, 故前三年都是卢斯做发行,海登是主编辑。《时代周刊》前三年,其文章基本上是海登的风格:活泼,娱乐,嘲讽,明快。到1927年,首次盈利。1929年,海登突然因血液感染去世。 卢斯从此全面掌管周刊的编辑和发行,其风格也转为卢斯的特色:有明确的道德标准和目标指向。周刊也有了自己的专职记者,其中包括一些明星记者和作家。

1929年底,亨利•卢斯决定创办《财富》杂志。 因有《时代》成功的基础,卢斯从一开始就聘用最具才华的人才,包括作家,编辑,摄影师,其中有多位耶鲁和霍奇基斯的校友。 当时1929年10月股市崩溃,经济大萧条,所有人都怀疑卢斯的决定。 但卢斯充满信心,他将《财富》杂志定位为一本严肃的面向工商人士的读物, 但绝不迎合读者。卢斯对资本主义入迷,但同时谴责商人的唯利是图, 坚持商人需要救赎。1930年2月,《财富》首次发行,使用当时最好的纸张和印刷,插入很多照片和图表,定价一元,当时一般的杂志仅5分。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财富》很快获得巨大成功。1933年,《财富》 的多项调查性新闻引起轰动, 包括暴露大企业压榨工人,美国政府超控中美州政府。

1936年卢斯创办《生活》画报,首期销量就超过380,000份,四个月后销量超过一百万份,其顶峰销量超过一千伍百万份(1952年)。1952年和1954年又创办了House & Home和《运动画刊》。他还出版广播和电影方面的The March of Time。到1960年代中叶,时代公司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声望的杂志出版商。

虽然《时代周刊》自称客观公正,会报道对立双方的观点,但同时清楚地表明或暗示哪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为止,卢斯辩护道: “告诉我一个人声称他完全客观,我会告诉你一个人处于幻想错觉之中” "show me a man who claims he's completely objective, and I'll show you a man with illusions"

随着他的读者数量增加,他的政治影响也增加。当卢斯说话时,公众和政治家格外关注。卢斯曾写信给朋友, “我知道《时代周刊》的巨大政治影响力,但我并不喜欢,我能做什么?”。 有次,他的编辑问他,“在什么时候,你会考虑使用你的刊物作为政治工具?”。卢斯的回答 “如果我认为公众和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卢斯担任他的周刊王国的主编至1964年退休。

“美国世纪”的鼓吹者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悲惨记忆将 美国公众舆论推向孤立主义政策。孤立主义者主张不参与在欧洲和亚洲的冲突和国际政治中的纠缠。孤立主义政策在美国有悠久历史,总统乔治华盛顿在他的告别演说中,曾告诫不参与欧洲战争和政治。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浩瀚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使美国享受“免费安全”成为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干预,多数民众认为,美国获得的利益和美军伤亡比起来,得不偿失。一些参议员声称,美国银行家和军火制造商为自己谋利将美国推入一次世界大战。在此背景下,美国公众的孤立主义情绪占绝对主导。1931年,日本侵略满洲和获得控制中国东北的大片土地,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史汀生说,美国不会承认的日本的领土侵略和违反国际协定,仅此而已。 1935年,在欧洲的紧张局势上升,纳粹德国的侵略性愈加明显,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中立法案Neutrality Acts ”,防止美国军舰和公民参与外部冲突。罗斯福不满中立法案的约束性,但因他仍然要求国会支持他国内“新政”政策,他无奈地默许。1937年,欧洲的局势继续恶化和亚洲的中日战争开始时,罗斯福发表了讲话。他将国际侵略比喻成一种疾病,其他国家必须“隔离”。然而,当时,美国人仍然没有意愿在国外冒生命危险。即使在1939年战争在欧洲爆发,这种公众孤立主义意愿并不改变。只是,舆论转向,从完全中立到有限的美国经济援助盟军。

直到1941年初,孤立主义政策没有遭遇持续和有组织的反对。1941年二月,亨利•卢斯在《生活》杂志上(当时销量最大的杂志)发表一篇著名文章《美国世纪》,分析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任务。 卢斯在文中一方面敦促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角色,作为世界的好“撒玛利亚人”和传播民主制度。他明确呼吁美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捍卫民主价值观。另一方面,他说,美国必须替换英国作为世界领导者,通过在全球推行应用“美国原则”来带头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彻底改变旧的国际体系。卢斯认为,美国既有权利又有道义上的义务,使用其军事和经济实力,在全球促进民主和自由的更高的理想,创建一个伟大的美国世纪。卢斯在文中进一步预测,20世纪将是美国世纪。美国将领导盟国取得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并将在战后重建新秩序。卢斯有先见之明的预测到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及美国主持的人道救援计划。但是,卢斯没有预测到冷战及红色中国的胜利。

卢斯的美国世纪的愿景在短期和长期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是“美国世纪”第一次提出。卢斯首创“美国世纪”的说法,而不是一个帝国, 因卢斯相信“美国原则”的全球性和普遍性,而不是具体的领土的概念。但有人把这看作是当代版的美帝国主义。卢斯的美国世纪理论成为今后数十年美国的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ism)或干预主义的理论基础, 他也因此成为国际主义的领军人物。美国后来卷入不得人心的越南战争,多数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认为他的媒体对误导美国进入战争要负责。

眷恋中国——顽固反共

关于卢斯的批评和争议多和中国有关。蒋介石总共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十次,其中七次在1933年到1948年,可见卢斯对蒋的好感和中国的重视。

在1937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爆发后,卢斯呼吁美国支持中国,尤其是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卢斯直接安排宋美龄1943年访美,在国会发表演讲,并筹到数千万美元捐款。宋美龄两次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二战结束后,卢斯领导了援助中国的游说,敦促大规模的援助国民党政府。当美国政府没有理会他的话,他把他的努力,转向对总统和民主党外交政策的批评,斥责他们“丢失”中国。

1941卢斯年访问中国,在重庆遇见白修德(Theodore White)。白修德当时哈佛毕业后,在中国实习,正在找工作。虽然两人年龄相差17岁,还是一见如故,因为对中国的热爱,两人成为好朋友。卢斯聘请白修德做《时代周刊》在中国战争期间的记者。 在华长期采访的白修德逐渐改变对蒋介石的看法,认为蒋介石政权腐败。白修德还去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和周恩来, 并认为共产主义势力不容小视。 在抗战期间,卢斯极力希望把蒋介石塑造为重建中国的英雄,这与他后来和白修德之间发生矛盾埋下了伏笔。 从抗战后期开始,白修德不断发来关于国民党腐败的材料,并认为蒋介石已经失去历史作用,他的文章几乎完全被卢斯任命的编辑修改。白修德1945年回到美国,出书“中国来的惊雷”"Thunder Out of China"。这本书描述了国民党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并描述了清新的上涨的共产党的力量。白修德预测蒋介石政府将在内战中输给共产党,并呼吁美国人面对这个现实。此书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卢斯和白修德决裂。白修德离开了《时代》,卢斯在后来的采访中说他开除白修德是因为后者是共产分子。白修德后来获得普利策奖,并因报道多次总统竞选而家喻户晓。

而卢斯直到晚年,还是将蒋定位为,为了维护民主原则而进行高压统治的独裁者。他指责美国政府的安抚及无作为政策,导致“丢失”中国。卢斯的美国世纪及干预主义理论也是将美国推向韩战和越战的因素之一。

对卢斯的顽固的亲中反共思想,外界常常归因于他的童年。 卢斯的全部童年(至12岁)在中国渡过,他的父母更是在中国渡过成年的31年。对卢斯来说,中国绝不是一个遥远的异国他乡。中国是他的家乡,有他的童年的经历和梦想。他既热爱美国,又眷恋中国,真心诚意的盼望能帮助中国。

卢斯的父亲及相当多的传教士认为,通过基督教,结合现代科学,民主,自由可以拯救中国;这也是神对他们的召唤。卢斯在享有类似的看法的人中长大,在青年时代就形成如此信念,中国既需要也希望美国的援助,使她进入现代世界。后来在英国和美国学习的经验和培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参战经历,使卢斯坚信,美国必须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作家Herzstein在1993年指出,卢斯认为自由的中国是“美国世纪”的前提。对卢斯来说,事情的重要性依次为:基督教,美国对世界的使命,中国,和新闻事业。

1952年,卢斯运用他的巨大引向力帮助艾森豪威尔赢得总统选举。艾森豪威尔曾邀请亨利•卢斯担任大使,被其拒绝。卢斯在与朋友谈话中说:“当民主和自由在中国恢复后,我志愿当美国的驻华大使”。当共产党取得中国后,他拒绝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卢斯晚年时曾感慨:“我是在一个叫做登州(蓬莱)的小城长大的,现在那地方已被共产党接管,我殷切地希望能在某一天回到那个地方,看着它再次成为自由之乡。”

个人生活及晚年

1920年,卢斯遇到莉拉霍茨(Lila Hotz),一位芝加哥上层精英。卢斯被她的美丽,社会地位,家庭财富所吸引。两人相爱,结婚,生了两个儿子。1937年,两人关系破裂,离婚。1938年,卢斯和Clare Boothe结婚。Boothe当时已是时尚且著名的剧作家,编辑,记者。两人的结婚曾轰动一时,两个都是名人,且《生活》画报刚刚取得巨大成功。Boothe 此前结过婚,有一女儿。Boothe后来成功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代表康涅狄格州。1953年,Boothe被任命为驻意大利大使。

亨利•卢斯不爱在生活享受上花时间,不参加体育活动如网球、高尔夫此类运动,也不寻欢作乐。他的衣着对于上流人士来说是土的掉渣,还经常搭配乱套,他总是一个工作狂。

尽管他的出版帝国影响无处不在,但卢斯却为人低调。 1966年5月,卢斯68岁,已退休两年,有生第一次接受电视采访。普通美国人经常阅读他的杂志,却是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卢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埃里克戈德曼在NBC采访了他。令普通观众惊讶的是,采访的重点不是在他的个人及事业的成功,而在一些有关卢斯的争义。“《时代》是否共和党的杂志?”“ 是否你的个人观点影响了杂志的内容公正?”“是否越过了底线?”“ 是否你的“美国世纪”代表了现代版的美国帝国主义?” 卢斯捍卫了自己的立场。他仍然认为美国放弃蒋介石政府是一个巨大错误。有趣的是,观众第一次知道,卢斯有时说话结巴,在镜头前显得很不安。

1967年,亨利•卢斯在菲尼克斯去世。当时时代公司股票价值10亿美元, 他拥有14%的股份。他的财富大部分被交给亨利•卢斯基金会。今天,卢斯基金会主要支持有关亚洲的项目。卢斯的去世引起的关注甚少。毕竟时代不同了,电视是新的主导媒体,他的杂志王国影响力在下降。美国卷入不得人心的越南战争,社会精英认为他的媒体对误导美国进入战争要负责,很少人再相信他的“美国世纪”和国际主义。 1972年, Swanberg 出了他的传记,其主要观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精英的对他的看法。

历史真的令人着迷,到底是卢斯真的有远见还是真的巧合?1989年,前苏联倒台,卢斯鼓吹的“美国世纪”竟成为真实。布什和奥巴马上台后,都分别鼓吹用美国的实力改变世界,硬实力或软实力。2010年5月,Alan Brinkley出了卢斯的新传记《出版者》(The Publisher),在亚马孙Amazon销售名列前茅。 卢斯的在天之灵会如何想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